跳到主要內容區

Podcast「享聽好讀」EP.11 成大的前世今生:日治時期校園建築的保存與修復

Podcast「享聽好讀」EP.11 成大校園指南:校園與城市的共生之道

好讀 ▍《成先啟後:1930年至1945年間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的校園建築》
來賓 ▍蔡侑樺

 

你知道嗎?成功大學的校園其實是一座「活」的歷史博物館!這些建築不只是磚瓦堆砌的空間,而是見證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珍貴遺產。本集Podcast,我們邀請到成大博物館副研究員蔡侑樺老師,帶大家穿越時光,回到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(1930-1945),一起揭開這些百年建築的秘密。

 

✧ 本集內容:

🏗️ 為何這所高等工業學校會選在台南?除了是台灣第二大城市,還有兩大關鍵因素:

✅ 總督府的戰略規劃:台南鄰近高雄港,當時被視為重工業發展的核心地帶。
✅ 糖業轉向工業化:台南是台灣糖業的中心,學校的設立正好銜接這股產業變革。

🏛️ 建築的細節,透露出時代變遷:

🔹 不再使用外走廊
1930 年代的建築,如本館和理化學實驗室,採用陽台外推設計,這代表著日本人已經逐漸適應台灣的熱帶氣候,不再需要傳統的外走廊來遮陽

🔹 講堂的金字塔設計,為何如此重要?
這是整個校園裝飾性最高的建築,擁有完美的半圓形切線比例,因為過去這裡曾擺放天皇與皇后的照片,是極具儀式感的空間。

🔹 理化學實驗室的大發現!
近期修復時,考古團隊發現原裝的天花板、黑板、水龍頭與磁磚仍然完好保存,讓人瞬間回到 1930 年代的教室場景。

🔹 科館建築的務實設計
首任校長秉持「物質本位」的建築理念,讓科館建築群強調實用性,甚至還設置中庭水池來調節氣溫。這些設計不只是為了美觀,而是直接影響學生和教師的學習環境。

🔹 冷凍與製糖技術的發展竟與這座學校有關?
學校設有冷凍實驗室與製糖化學實驗室,反映出當時台灣的產業需求,為工業技術培育人才。

🔹 違反日本風水的校長官舍?
這棟建築融合了台灣的氣候特色,例如廚房設在東邊,避免西曬影響食物保存,並透過早晨東陽照射浴室,使水氣蒸發,這些細節充分展現了日本生活習慣與台灣氣候條件的結合。

這些校園建築的細節,反映了時代的變遷,也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!

瀏覽數: